科學規劃產業布局 形成林草中藥材生產體系
我國現有42.6億畝林地、39.68億畝草地、3.52億畝濕地,豐富的林地資源為發展林草中藥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。據初步統計,我國林草藥用植物占中藥資源的80%左右,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潛力極大。
國家林草局以區域性氣候、土壤和地理環境條件為基本要素,以林草資源分布及群落特征為重要條件,以區域性社會經濟水平和歷史形成的藥材產區狀況為參考要素,兼顧林草管理體系,將全國劃分為大小興安嶺林區、長白山林區、三北防風固沙林草區等9個林草中藥材生產區。
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湖北省蘄春縣現有林地166.68萬畝,森林覆蓋率達40.21%。蘄春縣縣長陳丹透露,近年來,蘄春縣充分利用森林資源,結合本地傳統中藥材產業,大力發展林藥套種4.2萬畝,年產中藥材1萬噸,每年實現收益1.4億元。
林草資源多分布在邊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,發展中藥材產業,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,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。
但草中藥材產業化缺少大戶及龍頭企業支撐,沒有科學經營和規模化、產業化經營意識。林草中藥材種植普遍存在品種單一情況,良種推廣種植率低,導致單位產量不高。此外,不少產品缺乏精深加工,直接流向市場,價格低廉,影響林農收益。
應該根據林草資源的區域性氣候、土壤和水資源條件,以道地藥材為主體,選擇適宜的藥材種類,采用合理的培育模式,科學規劃產業布局,形成生產規范、產品優質、規模適度的林草中藥材生產體系。
再則,應堅持市場主導,融合發展。遵循市場規律,對標市場需求,合理確定品種和規模。構建良種擴繁、種植加工、倉儲物流相匹配的中藥材產業鏈,有效對接中藥大健康產業特定需求。應堅持綠色環保,規范生產。嚴格管控化學農藥、化肥等投入品使用,加強對生產技術、流程、環節等規范與管理,保障中藥材質量安全。
國家林草局前不久印發了林草中藥材產業發展指南,明確要求嚴格遵守森林法、水土保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,嚴格保護野生藥用生物資源,根據資源種類和分布情況,保護種質資源及藥材產區生態環境。科學選育品種,杜絕外來有害生物。加強投入品管理,強化綠色生產。
指南提出,要根據區域地理環境、植被類型、氣候土壤條件、生境特點,推行林草中藥材生態培育,選育優良品種,分區域按品種建設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、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基地。
內容轉自中國經濟網:原標題——野生藥材急劇減少 因地制宜發展林草中藥材